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要闻

新区要闻 | 向海图强,蔚蓝西海岸拔节生长

2024-12-30 09:00:36

       年终岁尾,辞旧迎新。回看2024年,西海岸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打头阵、当先锋”攻坚行动,切实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迈新台阶。本报今起推出“回眸2024”系列报道,聚焦经略海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展示新区高质量发展新探索、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凝聚奋进力量。


  309公里的绵长海岸线,5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蕴藏着西海岸新区向海图强的梦想。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波涛成颂,碧海倾城。作为山东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进一步纵深推进经略海洋,海洋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76亿元、增长8.6%,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的41.6%;“海葵一号”“国信2-1号”“港航平5”等一批海工重器扬帆出海;《青岛西海岸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获评“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实施伙伴……
  向海图强风帆劲,长风破浪会有时。经略海洋,筑梦深蓝,奏响了蔚蓝西海岸向“新”图强的华丽乐章。

  >>踏浪逐“新”<<
  “蓝色生产力”动能澎湃

  百舸争流,踏浪者领航。在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蓝色”新质生产力翻涌激荡,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重塑着千行百业。坚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西海岸新区强化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1+3+3+1”海洋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
  走进海西湾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发动机”)总装车间,十余吨重的曲轴、一人多高的齿轮,一座座四五层楼房高、重达数百吨的发动机产品,让人仿佛走进了充斥着钢铁巨兽的丛林,场面颇为壮观。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科技事务主管曹睿告诉记者,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对船舶排放标准的要求日益严格,使用低碳燃料的各类新型动力装置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在低碳理念引领下,中船发动机萌发了为远洋船只装上“绿色心脏”的想法。
  近期,中船发动机成功交付了920毫米超大缸径LNG双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率先实现了LNG船用发动机全谱系产业化市场推广。几个月前,中船发动机首台甲醇双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成功交付,实现了我国低碳燃料船舶动力“零”的突破。“我们还启动了氨燃料主机试验平台的开发建设,预计2025年完成第一台氨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的开发和交付。”曹睿告诉记者,相比甲醇,氨燃料的制备工艺更加成熟环保,使用成本也更低,市场前景更好。
  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诸多“国之重器”在海西湾交付启航;中国船舶、海油工程、武船麦克德莫特等100多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类配套服务企业在海西湾集聚成势……辽阔海疆上,“西海岸制造”正在潮头搏浪,这是新区打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生动缩影,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于海洋,同样如此。以经略海洋为使命的西海岸新区,奋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9月,华大集团联合国内外机构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完成构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我们这一次发表文章,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全球性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突破。”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范广益告诉记者,该数据库是已报道海洋基因组数据库Tara Ocean的3倍、蛋白序列库的60倍,“数据库9月5日正式公布,随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在国家基因库的下载量近30万。”青岛华大如今已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首个时空组学交付中心、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研发生产基地。
  出台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意见,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如今,西海岸新区已集聚涉海高校12所、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分部7家,涉海创新平台总量达248家。
  站在新起点,新区将加快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12月21日,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揭牌、海洋智能装备创新联合体成立。“借由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拥抱科技变革,抓住重大机遇,占据先机,赢得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海工院院长、中国海工院院长张建民说。

  >>深化合作<<
  “蓝色朋友圈”不断扩大

  向海图强,高水平开放是蓝色经济的鲜明标识。
  12月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馨城”轮作业中,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6自然箱/小时,第11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上次刷新该项纪录是在今年1月1日,一年内刷新了两次世界纪录。较去年同期,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提升6%,吞吐量提升15%。
  此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也传来喜讯,引桥2#-3#墩连续梁顺利完成浇筑,这是整个码头引桥首段完成的合龙施工。该码头将承载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种功能布局、战略转移、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
  “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历史使命。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挺膺担当、奋楫笃行。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第四位,航线总数达220余条,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通航贸易,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居东北亚首位,海铁联运箱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港口第一。
  “港因城而兴、城因港而盛”。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不断畅通陆海统筹、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惠港的发展路径。10月,西海岸新区管委、山东港口青岛港、海关、海事、边检、税务等11家单位(部门)联合发布《青岛西海岸新区优化提升口岸营商环境白皮书》。“青岛港将携手各方,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加快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延链、补链、强链。”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建光表示。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当前,海洋已成为各方交流的桥梁和重要门户,可以说,以“合作”促“发展”,是西海岸新区扩大“蓝色朋友圈”的必然要求。
  10月,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2024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青岛倡议》等发布;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首批共建国际机构启用,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西太区域办公室等6家涉海国际组织入驻……乘势而上的西海岸新区,“蓝色朋友圈”得到进一步拓展。
  “我们将在深化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上先行先试、创新突破,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从理念愿景转化为实践行动,从宏观叙事的‘大写意’转化为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海洋十年”先锋队骨干刘磊说。
  海洋兴则新区兴。聚力提高海洋开放合作水平,让开放之风、创新之举在黄海之滨澎湃激荡,一个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的西海岸,必将释放出愈加强大的发展动能,真正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

  >>以“绿”为底<<
  “蓝色风景带”处处生金

  冬日的唐岛湾湿地公园,蓝湾绿道宛若玉带蜿蜒,黑天鹅、绿头鸭、斑背潜鸭等成群的水禽自在徜徉,一幅海天相接、云浪共舞的生态画卷令人神往。
  好生态就是“金饭碗”。新区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形态多元的金融创新工具,推动海洋保护治理,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唐岛湾湿地运营管理方——青岛西海岸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从兴业银行青岛开发区支行拿到了一笔2000万元的低息碳汇贷,专项用于湿地岸线清淤等。这笔贷款的质押,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唐岛湾湿地好气候带来的“碳”资源。
  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聚焦碧海蓝湾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治理水平,11月7日,新区“碧海含金 蓝碳有价”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视线从绵长的海岸线暂离,转向波澜起伏的海洋,这里是深邃无垠的“蓝色粮仓”。
  每天早上,薛家岛街道刘家岛村的渔民刘光华都要开船到石雀滩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鲁海丰海洋牧场),“细耕”自己负责的一片海上养殖网箱。
  水深15.9米、温度23.5摄氏度、盐度29.6‰……走进鲁海丰海洋牧场的控制中心,一组实时生态数据显示在大屏幕上。紧接着,水下摄像头接入实时画面——浮游生物摇曳生姿,鱼类游来游去,一派生机勃勃。“2009年,我们开始投放人工鱼礁、种植藻场等,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这几年逐渐看到了效果。”鲁海丰海洋牧场负责人汪显刚介绍说。
  目前,西海岸新区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7处,分别占青岛市、山东省和全国总数的77.27%、23.61%、8.99%,成为全国县(区、市)级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
  岛滩湾相拥,山海城相连,碧海蓝天是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出台省内首个“依港管船”规范性文件并在全省推广;颁发新区首本“立体分层设权”海域使用权证书;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探索碳汇交易路径……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新区故事”令人期待。
  “我们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经略海洋战略,推动海洋科技、开放合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说。